長江航運邁入科學發展快車道
2013-09-16 16:46:37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隨著國家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央及長江沿江七省二市進一步加大了對內河水運發展的支持力度。9月14日,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在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對長江水運發展“十二五”以來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科學的總結。他指出,近兩年來,長江干線航行條件明顯改善,港口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船型標準化工作穩步推進,法律法規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加快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打造流域經濟升級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報結合何建中副部長講話精神,對其中關鍵詞解讀如下:
關鍵詞——水運投資
2013年上半年,全國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5996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內河建設投資250億元,同比增長18%。在交通運輸建設投資增速總體放緩的形勢下,內河水運強勢增長。
2011-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內河建設投資689億元,占全國內河投資的78%,2013年上半年,完成投資208億元,占全國內河投資的83%,只用了兩年半時間就超過了“十一五”五年的總和。納入《“十二五”期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總體推進方案》的88個項目中有50個項目已經開工,占項目總數的57%。長江水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條件顯著改善,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關鍵詞——航道治理
長江干線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倉,10.8米水深試運行至南京,9米水深試運行至蕪湖,5.5米水深試運行至安慶,長江干線航道的通暢性進一步得到提升。
目前,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太倉通過竣工驗收,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深下游”步伐加快;中游完成了周天、陸溪口、瓦口子等航道整治工程,新開工了武橋、新九、馬南等航道整治工程,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暢中游”成效顯著;上游完成了敘瀘段二期等航道整治工程,兩壩間樂天溪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工,三峽水庫變動回水區礙航礁石炸除一期工程今年也將開工建設,“延上游”穩步實施。
長江支流航道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高等級航道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截至2012年底,沿江七省二市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5679公里,占全國三級以上航道里程的58%。
關鍵詞——樞紐港口
截至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內河生產泊位達1856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60個,分別占全國內河生產泊位的71%和98%;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1億噸、外貿貨物吞吐量2.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384萬標箱,分別占全國的80%、87%和71%;新增岳陽成為億噸大港,長江沿江億噸大港總數達10個。沿江港口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港口的樞紐地位進一步增強。
關鍵詞——航運中心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吞吐量蟬聯世界第一,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國內最大的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開港,航運總部經濟進一步集聚,現代航運服務發展迅速,國際航運中心體系進一步完善。
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武漢航運交易所掛牌運行,“江海直達”航線效率顯著提高,集裝箱鐵水聯運積極推進,陽邏港區啟運港退稅試點進展順利,航運中心雛形初顯。
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港航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建立了港口與鐵路的戰略合作機制,依托重慶航運交易所提供全程物流總承攬服務,水上貨運量和港口吞吐量“雙過億”,已成為長江上游集裝箱集并、大宗貨物中轉的中心,航運中心建設初見成效。
關鍵詞——運力結構
截至2012年底,長江干線列入拆解改造計劃的船舶累計近6000艘,核準補貼資金14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約8億元),船型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江干線新建貨運船舶符合標準船型主尺度的比率達到98.5%,長江干線內河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080噸,其中三峽庫區達到1800噸,三峽船閘過閘船舶平均噸位達到3445噸,目前每閘次通過船舶實載貨運量是2003年的3倍,平均每閘次運行時間縮短8.3%。
與此同時,船型標準化工作的實施,使船舶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如重慶市船舶每千噸公里能耗量下降了42%。單殼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和單殼化學品船(船型 船廠 買賣)的拆解改造,有效降低了庫區水體污染的風險。
關鍵詞——航運安全
長江干線實施了“電子巡航”系統、網格化管理,初步建成了治安防控體系“四張網”(水上治安巡邏防控網、重點水(區)域治安防控網、單位內部治安防控網、船舶治安防控網),監管救助綜合基地、溢油防控基地、消防(產品庫 求購 供應)警備碼頭等項目進展順利。
沿江省市大力推廣AIS等系統的應用,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湖北省搜救應急協調指揮中心、江西省鄱陽湖水上搜救中心建成運行,湖南省大力推進渡口渡船視頻監控(產品庫 求購 供應)系統建設,安徽巢湖水上搜救中心前期工作已啟動,內河水運應急救助體系不斷完善。
關鍵詞——科研創新
兩年多來,長江干線上成立了三個國家和部級研究中心。國家內河高等級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內河整治技術研究平臺;長江航運技術研發中心,是交通運輸行業首個研發中心;長江黃金水道綠色和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擁有20余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
“長江上游航運開發關鍵技術研究”、“三峽水庫長江回水區航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列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長江高等級航道建養與監測(產品庫 求購 供應)關鍵技術研究”、“三峽水庫下游灘群演變及對航道影響研究”等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啟動了“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升技術”重大專項研究,單灘整治和整治建筑物穩定等一些關鍵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長江南瀏段數字航道與智能航運示范工程建成運行,自行研制開發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子航道圖2.0版已投入試運行。新型太陽能一體化航標燈獲國家專利權,“國家高等級航道網通航樞紐與船閘水力學創新研究及實踐”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目前,一大批立足于解決長江水運建設與發展重大問題的項目將成為長江水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關鍵詞——法規建設
交通運輸部和沿江省市政府進一步加大水運立法工作力度,取得了重要成果。《航道法》已列入2013年全國人大一類立法計劃。去年國務院公布了《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對加快水運行業結構調整,變革管理方式,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交通運輸部還相繼出臺了《港口岸線使用審批管理辦法》、《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水運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等規章,將進一步規范水運行業建設和生產。與此同時,沿江省市也積極完善地方水運法規,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為長江黃金水道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區域經濟發展與行業發展相互交織,綠色高效的長江航運為沿江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水運保障,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對長江航運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促使長江航運轉型升級發展。”何建中指出,有“十二五”規劃的引領,有國家戰略的支撐,已經步入科學發展快車道的長江航運,一定能乘勢而上、奮發有為,為打造長江流域經濟升級版作出積極貢獻!